故意杀人犯罪既遂 罪轻辩护实
公诉机关采纳律师意见 公安机
当庭转变辩护策略 法官弃重罪
排除非法证据,不予批准逮捕
无故被打,律师协助被害人成功
公诉机关:建议量刑4-6年,
郑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
张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辩
为当事人实现信用卡诈骗缓刑
郑某涉嫌贪污辩护词
成功扣除起诉意见书中一千万元
采纳律师辩护意见,检察机关作
李龙涉嫌抢劫案无罪辩护词
张某涉嫌合同诈骗案无罪辩护词
及时跟进案件 盗窃数额去除1
实地调查取证,不予批准逮捕
主动沟通控方 两罪名变一罪名
重罪名起诉 轻罪名判决
江苏精溯律师 申志刚
手 机: 13512573217 15805222866
咨询QQ 13719629
邮 箱: 13719629@qq.com
地 址: 徐州泉山区新淮海路万科天地三街区四号楼15楼
 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 案例分析

交通肇事逃逸心理状态剖析

  交通肇事逃逸,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种加重量刑情节,旨在通过更加严厉的刑事处罚,规避因逃逸导致事故难以查清、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治、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护等情形发生,更大程度上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然而,笔者在执法办案中发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逐年高发趋势。通过深入调研发现,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,行为人主要有以下心理状态。
  畏罪逃责心理。一是违规违法驾驶在先。肇事者知道自己是酒后或醉酒驾车,被公安机关抓获后会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,同时保险公司也不会承担事故理赔的责任。因此事故发生后,逃逸会是他们的“第一反应”。二是恶意规避法律。醉驾后,先行逃逸,次日自首,可以成功通过酒精测试,承担相对较轻的法律责任。三是无力承担巨额赔偿。
  侥幸逃脱心理。实践中,尽管公安机关不断提高技术侦查破案能力,但交通肇事逃逸侦破率并没有达到100%。逃逸成功的实例产生了“传播效应”,使后来者有章可循,产生“也不一定就能抓到我”的错误想法。
  赔偿了事心理。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量刑失衡产生“溢出效应”。交通肇事逃逸后再投案,法院在认定其逃逸的前提下仍会认定自首,则可以获得减轻处理,再加上积极赔偿、取得谅解等情节,肇事者获得缓刑的几率很大。这样的量刑虽然在法律规定之内,但由于是非监禁刑,无形中让人形成“赔偿了事”错误认识,一番权衡利弊,宁愿选择逃逸。
  因此,检察机关建议:一是形成快速办理机制,严格慎用缓刑。各司法机关对该类案件应该形成快速办理机制,快侦、快诉、快审、快判,从重从严打击,形成威慑力。对认定逃逸者谨慎适用缓刑,加大实刑判决率,且努力做到不枉不纵,量刑均衡。二是开展交通法规教育,提升安全意识。相关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、证照核发要注重交通法规、安全行驶程序教育,提高其道路安全综合素质。同时要通过广播、电视、网络等媒体开展普法宣传,提升广大群众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。三是完善道路监控设施,提升案件侦破率。加强科技信息化运用,拓宽侦查途径和手段,同时充分发挥监控设施广泛运用的优势,加强公安机关运行使用的能力,提高侦破水平。

【上一篇】醉驾案件办案周期过长应引起重视
【下一篇】假诉讼引来牢狱灾
 
 
 
网站首页 | 律师简介 | 联系律师 All rights reserved.苏ICP备14059405号 技术支持:网站开发小程序APP开发